一、手动枪机步枪
手动枪机步枪(Bolt action)是指需要以手动的方式完成子弹送入枪膛(上膛)与将使用过的弹壳退出枪膛(退膛)动作的步枪。由于每一次子弹上膛都是以手动的方式进行,这一类步枪只能进行单发射击,无法达到半自动或者是全自动射击的要求。旋转后拉式枪机(bolt action)的手动步枪首见于普奥战争的普鲁士军队所采用的德莱赛步枪,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是各国陆军主要的步枪配备。战争结束后,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与突击步枪很快的取代手动步枪的地位,普遍的配发到陆军的各单位。由于手动步枪准确度比一般自动步枪佳,所以并未完全退出军警用的行列,而是转换成为狙击步枪作配备,与自动步枪共同服役至今。
手动步枪在民间市场使用仍然相当的广泛,譬如狩猎的活动当中,手动步枪仍然是最主要的使用枪械。
主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可分为三种:毛瑟式、李-恩菲尔德式和莫辛-纳甘式,三者的不同在于枪机与机匣间的结构及运作方式,李-恩菲尔德式的旋转和后拉动作同时进行,莫辛-纳甘式的枪机操作时所需力量最多,毛瑟式则是三者间最平均的设计。
1、毛瑟式
毛瑟式枪机首次使用在Gew98上,亦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设计之一,包括了二战时的Kar98、三八式步枪、九九式步枪、春田M1903等。毛瑟式枪机比李-恩菲尔德式更为结实,可发射更高压的弹药(如马格南(Magnum)中央式底火弹药),但射速比其为低。
毛瑟式枪机在推出后一直是旋转后拉式枪机的常用设计。时至今日仍有很多手动步枪采用,如一些民用猎枪、运动步枪、雷明登700系列、温彻斯特M70、M40狙击步枪及M24狙击手武器系统等。
2、李-恩菲尔德式
李-恩菲尔德式枪机首次出现于1889年的李-梅特福步枪(Lee-Metford)及李-恩菲尔德步枪。李-恩菲尔德式的特点是旋转和后拉动作同时进行,而且动作十分顺畅,经训练后的射手可保持很高的射速,但无法发射更高压的弹药,现在只有李-恩菲尔德步枪的衍生型仍采用此设计。
3、莫辛-纳甘式
莫辛-纳甘式枪机于1891年推出,特点是机头无法与枪机分离,枪机操作时所需力量最多,亦不太顺畅。莫辛-纳甘步枪主要发射180格令的7.62x54R弹药,无法发射高压的马格南弹药。二战时间生产量极大,直至现在仍然是民用步枪常见型号之一。
4、杠杆式枪机
又称连珠式步枪,例如著名的有温彻斯特连发步枪,其为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常客,优点是射速较快,而且也没有直拉式枪机的问题,缺点是对于射姿(无法卧射)。而其特有的管状弹仓,因为子弹要前后排列,在装入现代瓶状尖头步枪子弹时,尖头头易在无意中撞击引起走火的危险,故现在被军队所废止装备。
二、子弹篇
接下来介绍英国人用了半个多世纪子弹
1、303步枪弹(.303 British)诞生于1887年,并在1888年与李-梅特福步枪一起被英军正式采用。
第一种.303步枪弹被命名为“Mk.I”,这是一种圆头弹,采用和突缘式瓶形弹壳,底火为博克赛式,发射药为压缩黑火药。
虽说.303是专门为无烟火药研制的子弹,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其实当法国化学家佛埃擂(Paul Vielle)在1886年发明了硝基无烟发射药后,许多国家都在尝试改用无烟发射药。英国人虽然率先采用了一种小口径(按当代的标准的确称之为小口径)的步枪弹 但却仍然采用黑火药,看样子英国人似乎在无烟发射药方面的研究出现障碍了 李-梅特福步枪采用的是.303弹,但是英国无烟火药的起步最早也在1887年,仅仅不到两年就想弄出符合军用标准的无烟火药实在有些天方夜谭,军方迫切要求更新装备,在这种背景下,只能先拿黑火药凑数。
MK I .303黑火药子弹弹头重215格令(13.93克),装填70格令(4.55克)压缩黑火药……..你没看错真的是70格令,这里强调一遍其它欧洲国家包括美国几乎没有70格令装药的军用步枪子弹,更不要说是小口径步枪弹了…托它的福 .303黑火药子弹的初速开玩笑似得飙到560m/s左右… 要知道在当时,很少有黑火药子弹的初速超过457m/s。
虽然.303子弹已经将黑火药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303背甲弹弹道非常稳定,因此弹道创伤很成问题,在200到800码的距离仅仅只是一枪两洞 杀伤力令英国人很失望(被打中的敌人也高兴不到哪去 )
最后,英国人终于在1891年或1892年(不同的参考文献提到的准确日期并不相同)研制出自己的无烟发射药科玳(Cordite),换上无烟发射药后的.303步枪弹被命名为Mk.I C,其中的“C”是科玳的缩写。在1893年,.303步枪弹改用了伯丹底火后,又定型了新的Mk.II弹。
无烟发射药使同样的215格令圆头弹的初速增加到600m/s,射程更远,弹道更平直,然而中距离命中目标时的杀伤力还是烂的令人发指。
当时,创伤弹道学还是一门无人涉足的科学,没人知道600m/s的初速对于这种重量较轻的小口径弹来说是不够的,这样低的速度只适合比较重的软铅弹,例如.450口径马蒂尼-亨利步枪(游戏中侦察兵10级解锁)发射的480格令软铅弹。而且全被甲的Mk.II弹侵彻力强,可以穿透大象的头骨,但对于人体目标来说它的侵彻力是好过头了,弹头能量不能有效传递给肌体,产生的瞬时空腔太小,英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人种的尸体解剖发现Mk.II弹的创伤弹道非常整齐。
在19世纪未期,驻印度和阿富汗的英军士兵经常发现被数量和勇气都远超自己的敌人所包围,而且他们还发现.303口径步枪的杀伤效果不如原先装备的马蒂尼-亨利步枪。针对这一问题,实用主义的英国人做出了一向弹药技术的另类突破——达姆弹。
事实上我们还应该明白一件事,达姆弹只是一切扩张型弹药的非正式统称,我们经常用\’达姆弹’来称呼的一些奇形怪状的子弹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学名。
最早的达姆弹只是一种弹头露出一半铅芯并磨平顶部的子弹,也就是半被甲软尖弹,它最早诞生于印度靠近加尔各答的一座名叫达姆-达姆的军工厂(Dum Dum Arsenal 它们不是足球队!),因此,达姆弹正规的译名应该是达姆-达姆子弹(dum-dum bullet),由于1895年的一场平叛作战中,李-梅特福步枪使用的全背甲弹暴露出杀伤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达姆达姆军工厂总监克莱(酱油人士,没有详细资料)向英国军队提供了我们之前所说的半背甲弹,这种子弹侵入人体后会产生人们喜闻乐见的撕裂效应,当然,这种子弹也牺牲了精度与穿透力。
这种正牌达姆弹并没有生产太多也没用使用很长时间(甚至连照片都没有留下,你以前进城所看到的那张图实际上是法国8mm勒贝尔步枪弹),但是达姆弹的恶名却匪夷所思的传播开来,因为同一时期那个已经成立足球队的伍尔维奇皇家军工厂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303空尖弹,即.303 MK III子弹,这种子弹没有生产太多,继而跟进分别于98、99年设计的MK IV与MK V空尖弹迅速取代了它的位置。
MK V空尖弹弹头物理性能的降低被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它的杀伤力却强出了不止一点点,空尖弹的杀伤力想必不用我多说。
3、MKⅤ空尖弹
蛮横压霸的大英帝国发明了人类史上最不人道的轻武器弹药…
其实称它为达姆弹真的很冤枉,应该叫伍尔维奇子弹,或者叫它…来自皇家阿森纳的问候!看谁还敢再踢赢阿森纳!(阿森纳于1886年由一群在东南伦敦伍尔维奇地区一家名为“皇家阿森纳”的武器制造所的工人所成立)
这种极不人道的弹药立刻被强势围观,1897年美国军方报纸最先公布了达姆弹的情况,1898年德国向英国提出严正抗议反对英军使用空尖弹。
在这方面,大英帝国充分展现了超级大国的宣传手段与脸皮厚度,1899年的海牙和平会议上,英国代表团极力继续辩护,他们表示作为一个殖民大国,对土著人与野蛮人使用空尖弹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声称\’文明社会的军人在受伤后往往会选择放弃战斗进行治疗,而野蛮人受伤后只会选择继续进攻并在敌人彻底阻止他之前砍掉他的头’
另一方面,1899年的英国拥有17200万发各种型号的空尖弹,而其中的6600万发已经移交到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武装手中。
问题是完全没有人买账…
其他各国代表根本不接受英国方面的辩护,面对22:2的投票结果英国代表只能老老实实的承认了海牙宣言第三条——\’禁止使用在人体内易于膨胀或变形的投射物,如外壳坚硬而未全部包住弹心或外壳上刻有裂纹的子弹的宣言’
数月后英国方面撤走了南非驻英军装备的所有空尖弹,值得讽刺的是由于战争前期英军对布尔人军队使用了空尖弹而且布尔人并未签署海牙公约,1900年开始布尔军队也开始使用扩张型子弹打击英军,这笔买卖真是赔得惊天动地…
现在没有了空尖弹,英国的工程师在思考要怎样才能生产一种既符合海牙公约的条文、又确保有足够杀伤力的枪弹,于是,Mk.VI弹在1904年出现了,但这仅仅是让铜被甲尽量薄而矣,效果根本不行。
此时,德国人在1905年采用了尖头步枪弹,这是7.92mm毛瑟步枪弹的一种新型弹头,圆形弹头改为尖头形,重量减轻到154格令(10g),初速达到884m/s。 大幅增加速度不仅使弹道更平直,而且命中目标后有更好的杀伤效果;由于尖头弹比较轻,进入肌体后不稳定,更容易在肌体中变形;而且流线型和高初速也使该弹 有更远的有效射程。虽然当时的人还不懂得用流体力学来解释为什么高速弹头进入人体后会产生较大的伤口,但实际效果就摆在那里,于是各国军工部门都效仿研制 这种革命性的新弹头,英国人也不例外,马上开始着手研制尖头弹。
然而,在.303步枪上使用尖头弹尚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303弹 没有8mm毛瑟弹壳的容量大,其二,李氏的后端闭锁枪机没有毛瑟式前端闭锁枪机那么坚固来承受发射时的高压。因此,即使新型的尖头弹头在李氏步枪上的初速 能安全地提高到610m/s以上,但命中目标时所产生的流体静力学冲击的速度并不比毛瑟步枪高。英军研究人员有感于早年Mk.II弹的失败,他们对重量较轻的弹头也不太放心,觉得需要稍为增大一点点重量,于是就研制出弹头重174格令(11.3g)的Mk.7尖头弹,并在1910年正式采用。
Mk.VII是一种全被甲尖头弹,初速为740m/s。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弹头壳里包裹的并非传统的单一铅芯,而是铅/铝复合弹芯——其弹尖部为铝材,占弹头全长的1/3,在铝弹尖后面才是铅制的柱形主弹芯。这样的设计首先保证了弹头重量,即使在较远距离上仍存有足够的动能;其次弹头前部的填充物比后部的铅更轻,因此这种子弹进入人体后会产生更剧烈的翻滚效应,自然就大幅地增加了它的杀伤能力。因此这种新型弹头的毁伤效果比原来的达姆弹或其他Mk.V等扩张性弹头还历害,但却完全不违反海牙公约——因为它是全被甲弹,它进入肌体后没有扩张,它只是翻滚而已!(而已你老母)于是政客们很高兴,军队也很高兴。这是因为使用达姆弹而被群嘲了的英国人的怨念
三、马蒂尼 亨利步枪
1865年英国以5000英镑的奖金向世界各地征集新式后装枪方案来替换施耐德步枪,但是从施耐德列装到新式步枪定型的这段时期里,英国军方至少核审并毙掉了120种后装枪的设计后…..采用了一支新式步枪,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蒂尼-亨利。
马蒂尼-亨利(Martini Henry)步枪在19世纪声望颇高,在很多人看来,马蒂尼-亨利是单发后装枪时代性能最优秀的武器,而且非常值得大书特书。
之所以将之命名为马蒂尼-亨利当然不是因为设计者名叫马蒂尼·亨利,这款步枪最早的设计者名叫亨利·欧·皮博迪(Henry O. Peabody),下面这张图中的就是皮博迪设计的步枪,马蒂尼-亨利的最早原型。
皮博德的生卒年没有详细资料,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人,他在1862年7月22日取得了自己的武器生产专利,可考的原型枪出现于1864年,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在南北战争中使用的记录,1866年皮博迪与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器械公司(不知他们有没有生产过高达)签约生产这种步枪。
皮博迪步枪的设计躲不开夏普斯步枪的影子,它的使用比后来的马蒂尼-亨利要繁琐,外露的击铁就是证明,士兵在射击时必须扳动击铁才可实现待击发,这在当时其实是比较落伍的设计。
皮博迪不是很走运,他不停的向一些大国推销自己的步枪却接连碰壁,各个国家不是已经有了更好或更经济的后装枪方案,就是根本不稀罕下降闭锁枪机(如普鲁士)。
从销售来看,除了像 收破烂 一样到处购买军火的法国购买了33000支,一些边缘国家也购买了一些皮博迪步枪,其中加拿大购买了5500支,西班牙购买了60000支,瑞士购买了15500支,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也购买了3000余支,墨西哥与土耳其等国家也有订购,到1871年被迫停产皮博德步枪总计生产了113000支。
(根据各国的需要,皮博迪步枪的口径也有不同,比如西班牙款皮博迪步枪同时存在.56 .50 .43三种口径)
皮博迪并不是很满意这样的结果,他对自己设计的步枪所赋予的极高期望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回报,在瑞典他的武器因为操作繁琐而惜败于雷明顿,在瑞士,当局为了谋求更出色的后装步枪设计而开始抵制皮博迪步枪,至于美国就更谈不拢,美国军队似乎准备把活门步枪用到死为止
就在他暗自伤感,躲在角落里画圈圈的时候一个半拉外行人注意到了皮博迪的设计,他就是弗雷德里克·冯·马蒂尼。
马蒂尼生于1833年,匈牙利裔瑞士人,他注意到了瑞士军队正在使用的皮博迪步枪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所以说马蒂尼是半拉外行人是因为此人并不是枪械设计师,他只是一个拥有机械工程学位的商人,还不是军火商人,他生产的东西和武器八竿子打不着——蕾丝花边。
所以他也是良民…
其实这也不算太好笑,杠杆枪之王温彻斯特对枪械其实一窍不通,他过去只是个做衬衫的,接管武器公司的经营工作后他依然只是个纯粹的经营者而非工程师,虽然事实证明这个老板比他手下的枪械设计师有名气多了。(勃朗宁:???)
与温彻斯特不同,马蒂尼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师他亲自改进了皮博迪的设计,马蒂尼去除了皮博迪步枪上外露的击铁并设置了内置击针,射击时只需要拉动扳机后方的操纵杆就可以完成开锁-抽壳-闭锁-待击发等一系列动作。
经过马蒂尼改进的步枪,减少了零件与操作步骤,外形更简练,射速与可靠性均有提高,马蒂尼曾向瑞士当局提交过自己的设计,但由于瑞士正在验证新式的维塔利步枪而没有采纳。
于是乎,1867年,就在施耐德步枪正式进行装备的同年,马蒂尼将改进后的武器提交英国有关部门(不神秘,只是一个专门征集新式步枪设计的委员会),同时参加选拔的还有雷明顿等,有意思的是皮博迪也是他的竞争者。
马蒂尼向委员会提交的原型步枪。
马蒂尼提交的设计立刻获得了委员会的赏识,但并不是全部,比如说马蒂尼采用的膛线依然是皮博德原有的方案,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改,而委员会自认他们拥有更好的方案——亚历山大·亨利(Alexander Henry)的七槽膛线枪管。
亨利是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名制枪匠,他与马蒂尼一样提交了一份步枪设计草案,虽然最终落选,但是他的制膛线方法却引起了委员会的注意。
亨利的膛线是以惠特沃斯步枪的六角形膛线为基础设计的,专利申请于1860年11月15日,这种膛线工艺复杂但性能出众,马蒂尼亨利步枪出众的射击精度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它,另一方面他也遭受一些嘲讽。
在弹药与枪械设计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威廉·梅特福(最著名的的设计是梅特福膛线)就曾在自己的私人信件中提到,业界普遍认为亨利只是把惠特沃斯的发明加了个角然后留了个凸槽就拿去申请专利了,客观上讲这也不无道理,不过话说回来,技术革命不就是伴随着无数巨人的肩膀上的一个又一个脚印获得进步的么?
定型后,1868年10月21日伍尔维奇阿森纳足球俱乐部……不对,伍尔维奇皇家兵工厂交付了首支马蒂尼-亨利原型枪(两个月前马蒂尼才为自己的步枪申请了专利),这支原型枪综合了马蒂尼设计的下降闭锁装置与亨利设计的七槽膛线,口径为.45英寸。
随后的枪支测试中,军士长波特使用马蒂尼-亨利连续射击了20发子弹,只用了53秒(如果他用魔法杖加个Buff会不会射的更快),之后又进行了可靠性测试,试验枪在潮湿的污泥中浸泡7天后经过简单的擦拭又持续射击了400发子弹,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军方态度积极,随后马蒂尼亨利步枪得到批准,1871年3月6日经陆军部批准,4月13日马蒂尼亨利步枪起正式生产并交付英军使用,马蒂尼与亨利也获得了奖励专利收入,唯一不高兴的是皮博迪,马蒂尼-亨利步枪的核心设计是他的功劳,但他却没有因此拿到一分钱,就连定型的武器名称也没有他的名字…因为…英国人根本完全不在乎他
1868年4月14日普罗维登斯公司就皮博德的专利权问题对马蒂尼提出诉讼,但是结果并不成功。
皮博迪也并未因此放弃,1872年他再次带着皮博迪步枪参加了土耳其的武器竞标活动,对手是雷明顿步枪,这次由于雷明顿方面的重金贿赂,皮博迪步枪再次落选…让皮博迪出了一口气的是,雷明顿步枪最后也没能赢得竞标,土耳其苏丹改变了态度,决定采用马蒂尼-亨利步枪…皮博迪的血统最终获胜!(皮博迪:我特么…….)
英国方面并没有向土耳其提供马蒂尼亨利步枪,而土耳其国内相对落后的工业也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精密武器生产,因此,19世纪中叶以后土耳其几乎完全依靠向他国购买先进军火来应对来自俄国的威胁。
不过正如南北战争时期那样,第三方生产的国标武器同样令人满意,一批如狼似虎的美国军械公司开始追逐这个巨大的馅饼,其中就包括普罗维登斯公司。
1874年普罗维登斯公司授权生产土耳其马蒂尼亨利步枪,该枪完全仿自马蒂尼亨利步枪,正式名称皮博迪-马蒂尼步枪(有铭文为证),皮博迪的专利权得到了维护,到1879年最后一批皮博迪-马蒂尼步枪交付,订单数量达到了85万支之多,生产结束后不久普罗维登斯公司因财政问题即告破产…戏剧性的结局。(你的钱都去哪了???)
事实上1874年马蒂尼-皮博迪步枪开始生产后,亚历山大·亨利就曾前往美国与普罗维登斯公司交涉要求他们支付专利费却遭到拒绝,这个苏格兰人很生气的回了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马蒂尼亨利步枪整体外形简洁流畅,机匣依靠下置控制杆进行操作,动作流畅但不方便卧射,不过由于同时期英军的主要对手是殖民地土著,该问题表现的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马蒂尼亨利步枪的精度在同期军用步枪中极为出色,在相关的测试中,马蒂尼亨利1100米外的平均散布为27英寸(69.5厘米),而毛瑟71的散布却达到了80厘米(31英寸)这主要归功于亨利膛线的卓越性能。
水滴形状的待击指示器是马蒂尼亨利的主要特征之一,该指示器会随枪机的活动变换指向方位,空膛状态下指向正上方,开膛与待击状态下则指向10点钟方位。
马蒂尼亨利步枪整体外形简洁流畅,机匣依靠下置控制杆进行操作,动作流畅但不方便卧射,不过由于同时期英军的主要对手是殖民地土著,该问题表现的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马蒂尼亨利步枪的精度在同期军用步枪中极为出色,在相关的测试中,马蒂尼亨利1100米外的平均散布为27英寸(69.5厘米),而毛瑟71的散布却达到了80厘米(31英寸)这主要归功于亨利膛线的卓越性能。
水滴形状的待击指示器是马蒂尼亨利的主要特征之一,该指示器会随枪机的活动变换指向方位,空膛状态下指向正上方,开膛与待击状态下则指向10点钟方位。
马蒂尼亨利步枪有一个巨大的缺点,这个缺点源于马蒂尼亨利步枪最大的优点之一…威力。马蒂尼亨利采用的.577/.450子弹即使是对19世纪末的步枪而言也是非常大的口径,它的装药量达到了惊人的85格令(约5.5克)同时期很少有常规步枪子弹的装药量超过70格令,这直接导致马蒂尼步枪的后坐力大到惨不忍睹…后座力的大小对士兵状态的影响是很大的,充分的战场研究证明,即使是一名最优秀的士兵,在连续射击30发子弹以后就会产生恐枪情绪,而在50发以后这名射手射出的子弹已经难以击中任何目标了。
在东方国家,虽然马蒂尼亨利被认为是最好的后装单发步枪,但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难以充当主流,除了加工难度较大,价格很贵之外,营养不良身材矮小的东方士兵面对马蒂尼亨利惊人后坐力的表现不会比直接挨一发子弹的力道好到哪去(好吧,也许贵才是主要问题)
在近20年的服役生涯中,马蒂尼亨利共衍生出四种主要改进型号,1871年装备第一种型号为MK I… 从步枪,手枪到飞机,坦克,Mark也称得上是英国人的型号专用词了。
1877年4月,针对MK I马蒂尼亨利步枪的改良告一段落,集大成者MK II马蒂尼亨利步枪正式开始生产。全长49英寸 枪管长33.5英寸 重量8磅7盎司 口径.45
需要说明的是马蒂尼亨利MK I与MK II步枪外形之间的差别是极小的,不过我还是能轻松辨认出它们的区别,怎么辨认?
方法很简单,马蒂尼亨利步枪的型号都在机匣外壳上写着呢,MK I就是I,MK II就是II,以此类推。
这支马蒂尼亨利的生产日期是1872年,然而它却标注着MKII,为什么呢?因为在1877年至1880年,绝大多数(约45万支)的MK I步枪都被以MK II的标准修改过了,所以MKI马蒂尼亨利的文物现在已经极为罕见了!
这支步枪生产与恩菲尔德军工厂,在当时恩菲尔德已经成为全英国最大的武器生产厂家…
(所以阿森纳能闲得去踢足球了)
(你铁定会看见一大堆Mark)全长:49英寸 枪管长:33.5英寸 重量:8磅12盎司 口径:.45
最初装备的MK I步枪收到了大量的负面评价,包括子弹质量低劣,击针不坚固,闭锁块易生锈,机匣控制杆过松,表尺瞄准不便等,针对这些问题,英国分别于1872年、73年以及74年对马蒂尼亨利步枪的设计进行调整,因此MK I步枪还存在好几种子版本,此处略去不表。
由于MKI步枪的质量问题,大规模生产被一再搁置,这也是施耐德步枪直到马蒂尼亨利步枪诞生近十年后才全面撤装英军的主要原因之一。